网上有关“心理健康的小知识和小常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心理健康的小知识和小常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知识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良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

二、常识

1、对人生、对工作、对同事、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对大自然的一切东西心存感激,人生就会美好许多。

2、正确对待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正确对待他人,心中常有爱心;正确对待社会,常怀感激之情。

3、身处逆境时要自得其乐,比上不足时要知足常乐,春风得意时要助人为乐。

4、通过科学心理调适,心理不健康状况不能得到明显改善的,应及时到医院进行心理健康咨询。

扩展资料:

从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和谐。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没有过多痛苦和烦恼,而是他们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

他们能够深切领悟人生冲突的严峻性和不可回避性,也能深刻体察人性的阴阳善恶。他们是那些能够自由、适度地表达、展现自己个性的人,并且和环境和谐地相处。

他们善于不断地学习,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充实自己。他们也会享受美好人生,同时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

他们不会去钻牛角尖,而是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心理健康的人都拥有一个美好的生活。

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内容

心理学知识科普教程之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表现

一.假笑

装笑、赔笑、强笑、讪笑、迎合地笑。总像带着面具,在社交里不敢表达真实感受 :“你的笑话不好笑。

二.过度付出

不求而助,问题不在付出,在于忽略自身感受地付出。如,别人没有要帮忙,我们也主动上去问别人需不需要,不感兴趣的也要一遍遍问“要吗 ?”如,帮别人忙时,比做自己的事情更加小心谨慎,甚至觉得是自己的本分。如,不断无条件地夸赞他人、贬低自己,只有抬高别人降低自己才能感觉到安全,显得过度谦虚和低姿态。

三.不会拒绝

无原则的妥协,不会表达需要、开口提要求。别人拒绝我们时轻描淡写 ;而我们拒绝别人时,感觉自己犯了天大的错,如,明明想早睡,室友却想继续玩、聊天。说服自己这没什么 ,“再玩会吧,今天一天晚点睡也没事”。如,明明不想出去,ta说出去,那就“好吧听你的。”其实自己已经很累了 ,但还要考虑对方感受,别人的需要始终优先于自己。

四.没有主见

对别人言听计从。以别人说的为准,以他人的利益为主,去哪吃饭、去哪玩都是听别人的。任何事物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盲听盲信别人的观点。语气显得不坚定、不确定自己说的是对的,显得犹豫不决。

五.容易内疚

常感到不好意思、礼貌疏远。和别人在一起时总是怕冷场,一直主动去找自己以为的别人感兴趣的话题。就连对方聊天没有秒回都会心存愧疚 : 每次都会仔细斟酌自己的措辞和表情,对话框里的内容写了又删,总怕说错话。

六.害怕冲突

别人明显是在欺负自己,态度明显恶劣,明摆着是在攻击、贬低、嘲讽,自己却无动于衷,忍气吞声、沉默以对。可是越是忍让退缩,别人越是得寸进尺。

七.不敢做真实的自己害怕被周围人评价,害怕给他人留下坏印象如,一天不敢发太多朋友圈,怕打扰别人,怕别人觉得自己很烦,聊天经常撤回,朋友圈经常秒。

八.舍己为人

总想着给对方面子,不惜牺牲自己的面子和利益,而变得讨好、低地位,而不敢表达不满,宁愿自己憋屈忍辱也要维护对方。如,和朋友打游戏,第一想到的也不是充分去体验游戏的乐趣,而是希望自己能少死,看上去战绩不差。

九.害怕权威

容易自卑。如果对方是老师、领导、长辈或资历更深的人,就容易表现的畏畏缩缩和拘谨。或者,交往缺乏边界感。对任何人都用可爱表情包即使明显不合时宜,句末喜欢使用·....好。。。之类的语气词。越是忍让退缩,别人越是得寸进尺,攻击型讨好通过贬低、嘲讽、攻击对方,用不尊重对方的方式得到对方的关注。或嬉皮笑脸、乱开玩笑来逗笑别人。

如何克服讨好型人格?

1.练习拒绝

“这把打了不打“我没有时间帮你。”、“我今天有事,你们玩”。

2.练习表达感受

“抱歉,虽然这很可能不是事实,但是我难免有种感觉,就是你在拿我的隐私当作谈资。下次跟“这个笑话别人说我的事能不能先问下我 ?”“我一点都不好笑,再这样我可要生气啦。不开心,我需要听你说一些好话!”“我现在正在气头上,不想听什么大道理,就算是天大的事也等我消了气再说!

3.练习使用非言语信息

意识到怎样的姿态是低姿态,比如刻意去表现的冷酷、严肃、自恋、挺胸抬头、目光正视前方而非眼神躲闪、弯腰驼背耸肩。

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内容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下面就是我整理的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内容,一起来看一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心理健康知识有哪些

 心理烦恼

 心理烦恼是指有重大或者持久的心理刺激因素,或伴有不良教育及文化背景,导致出现暂时的情绪烦恼,但是自己可以识别、调节,身边人可能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完全能够理解并提供有效帮助。

 一般不会持续影响社会功能,不影响他人,包括日常生活中各种超出正常的情绪烦恼如天灾人祸、生离死别等等,如果没有刺激性社会因素,就不会出现情绪烦恼。这种明显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心理烦恼治疗效果好,损害完全可逆,一般在一周以内缓解。

 但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就有可能形成持续的心理问题,这种类型是心理咨询的最佳选择,一般不使用药物治疗,即使需要也是短期的,当然如果当事人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不一定需要专业帮助。

 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指不良教育或者文化背景造成一定的个性偏差,可能由一定的心理刺激因素诱发,出现暂时或局部的情绪问题,自己可以识别但是难以摆脱,必须需要旁人或者心理医生调节,身边人也许能发现但是发现了只能部分理解,正常人如果处于相同的环境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如果没有刺激性社会因素,也许不会马上出问题,但以后仍然可能出现。在局部轻度影响社会功能,不影响他人,中枢神经系统或许功能性异常、治疗效果较好,损害是可逆的,一般在半年以内缓解,也有可能长期遗留少许症状,这种类型是心理治疗的主要选择,如果配合药物治疗也是辅助手段。

 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有明显的个性偏差,伴随一些轻度的心理刺激因素,出现持久的、较大范围的情绪障碍,自己可以识别但是无法摆脱,因此主动求助,普通人难以提供帮助,一般需要心理医生调节。身边人经常可以发现异样但是难以理解,正常人在相同处境下不会出现类似问题。

 如果没有刺激性社会因素,当事人也会出现情绪烦恼。部分影响自己的社会功能、一般不影响其他人,有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障碍,治疗效果尚可,部分损害有可能不可逆,但是程度较轻,这种类型可以叫神经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同样重要。

 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指有明显的生物学因素,出现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的障碍,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影响严重、广泛而持久,一般病人自己无法识别和调节,也拒绝治疗,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并且会影响他人。普通人可以很容易地识别这种异常,但是非专业的帮助可能无效甚至是有害的。

 社会学、心理学因素不是主要原因,和遗传变异、神经生化以及脑结构异常等关系密切。在社会干预下治疗效果尚可,损害基本上是不可逆的,需要长期治疗和社会监护,药物治疗是主要的,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在康复期是有效的,这种类型一般叫精神病。

 二、什么是心理学

 “ 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的正式定义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定义中的关键部分:科学的,行为,个体,心理。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心理学结论要建立在依据科学方法原则收集到的证据的基础上,而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方式,心理学分析的对象往往是一个个体——一个人或动物,同时不理解精神过程---人类精神过的活动---是不能理解人的行为的。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研究动物心理主要是为了深层次地了解、预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引用于“百度百科”心理学}

 心理学有许多分支,每一分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心理现象。但是,任何一个分支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对心理和心理现象的总的看法,如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心理的实质和心理现象的规律性等。对这些心理学一般理论问题的阐述,构成了普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即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对其他心理学分支有重大的意义。

 在普通心理学中,心理学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是两个重要方面。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心理实质的问题为核心,涉及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心理与脑、心理与社会、心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等 ,这些通常称为心理学的哲学问题;另一类是以心理的结构问题为核心,涉及心理活动的层次组织,心理现象的分类,如各种心理现象的联系等。这两类研究是互相联系的,有时统称为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观点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学的理论倾向。

 在近代心理学史上,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心理学思潮。如早期的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和巴甫洛夫学说等。它们对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各有不同的论述,都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普通心理学对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一定的哲学思想紧密地联系着,同时也依赖于心理学的具体研究的发展,并常受到邻近学科的影响。心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基本原理的研究,而随着心理学的科学材料的积累,某些心理学基本原理也将发生变化。

 在普通心理学中,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常分为几个领域:感觉与知觉;学习与记忆;思维与言语;情感与意志;人格与个别心理特征。这些领域包括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方面。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普通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

 从整体上看,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达到心理发展的高级水平,体现出人类心理活动的特征,具有典型性。但是,普通心理学并不研究人的某一年龄阶段或人的某一特定社会生活顿域中的心理现象的特殊规律,而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如有关感受性的测量和各种感知觉的机制,学习与记忆的形式和过程,思维的各种操作,言语的知觉和理解以及能力的测量、人格的结构等。这些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能适用于人的不同年龄和不同的活动领域。可以说,普通心理学主要是通过对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来揭示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

 三、健康心理的标准

 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老人标准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益于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老年人怎样的心理状态才算是健康呢?有关学者制定了10条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充分的安全感。

 ②充分地了解自己。

 ③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④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⑤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⑥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⑧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⑨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⑩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中年人标准

 ①感觉、知觉良好。判定事物不发生错觉。

 ②记忆良好。能够轻松地记住一读而过的七位数字电话号码。

 ③逻辑思维健全。考虑问题和回答问题时,条理清楚明确。

 ④想象力丰富。善于联想和类比,但不是胡思乱想。

 ⑤情感反应适度。碰到突发事件时处理恰当,情绪稳定。

 ⑥意志坚强。办事有始有终,不轻举妄动,不压抑伤悲,并能经得起悲痛和欢乐。

 ⑦态度和蔼,情绪乐观,能自得其乐,能自我消除怒气,注重自我修养。

 ⑧人际关系良好。乐意助人,也受他人欢迎。

 ⑨学习爱好和能力基本保持不衰。关心各方面的信息,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⑩保持某种业余爱好,保持有所追求、有所向往的生活方式。

 与大多数人的心理基本一致。遵守公德和伦理观念。

 保持正常的行为。生活自理能力强,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青少年标准

 ①智力正常。

 ②有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③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④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⑤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

 ⑥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

 ⑦有心理自控能力。

 ⑧有健全的个性特征。

 ⑨有自信心。

 ⑩有心理耐受力。

 儿童标准

 一、智力发育正常。

 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稳定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

 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

 人格亦称个性,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

 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四、情绪变化不良导致躯体疾病

 现代人遇到的各种事情比古人要多得多,所以面临的心理困惑也实在多,容易产生了五花八门的复杂情绪,身心是一体的,现在疑难杂症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身体最喜欢处于心态平和之中,情绪在平静的状态下最有益于健康,平静就是保持健康的屏障,无风不起浪,病邪在平静面前束手无策,无缝可钻。情绪起伏不定,好比风雨吹打着这道屏障,有隙可透,病邪乘虚而入。如果情绪大起大落,狂风暴雨般的心情使得身体门户大开,病邪长驱直入,于是体内气血大伤。

 人在情绪大起大落的时候免疫力最差,往往一个事情闹过了,才发现身体开始不舒服了。其实,在闹情绪的时候,内环境就已经发生变化了。古人很早就意识到情绪的过极对五脏的损伤。大喜伤心,心脑血管病人往往高兴过度容易发病,有人就是在麻将桌上倒下去的;大怒伤肝,右胁下岔气作痛,引发肝火,使气血上逆,头晕目眩,甚则昏厥;大悲伤肺,忧伤过度,往往感到气接不上来;大恐伤肾,恐惧使得二便失调,肾气虚弱;多思伤脾,太执着于思考一件事,就会废饮食,没胃口,脾气郁结。

 我们再来看看患者的“患”字,上面一个“串”字,下面一个“心”字,便组成了“患”。心总是往上串,一会儿担心,一会儿着急、一会儿忧虑、一会儿恐慌……心随着外境的变化没一刻平静的,对待事物不能保持平常心,你的身体已经符合做患者的条件了,还能不生病吗?

 我们要善于化解情绪,记住,是化解掉,而不是去压抑。有人总以为我让他什么事都忍着,这又的一个误解,忍下去还是在体内,郁结久了,危害更大。当情绪升起时,我们要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让它自然滑过心间,不留一丝痕迹。

 成长中七种不健康心理

 1、忧郁: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会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现象。如果长时期地处于这种状态,就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2、狭隘:表现为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3、嫉妒: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4、惊恐: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针、怕暗、怕鬼怪。轻者心跳厉害、手发抖,重者睡不着觉、失眠、梦中惊叫等。

 5、残暴:有点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自己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没有温暖之心。

 6、敏感: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7、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抬不起头来。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对自己都缺乏情趣,压抑感太强。

;

关于“心理健康的小知识和小常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