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高中地理气象与气候知识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高中地理气象与气候知识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知识是人们前进的最大动力,因为有知识,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也知道我们将要到哪里去。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气象与气候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气象与气候知识点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大气的热状况

1.大气的垂直分层

(1)分层依据: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2)对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现象显著,天气复杂多变。

②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③逆温现象

A.对流层气温随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出现逆温现象。

B.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无逆温→逆温生长→逆温层最厚→逆温减弱→逆温消失

C.逆温现象,风力小,使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污染更加严重。

④雾形成条件:空气中水汽充足;水汽遇冷凝结成水滴;凝结核充足;逆温现象,风力小。

(3)平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

②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度高,适合飞机飞行。

③分布有臭氧层,强烈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4)高层大气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此层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②分布有氧原子,强烈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2.大气的热状况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反射作用: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白天阴天气温低。

②吸收作用:吸收作用有选择性,水汽和CO2吸收红外线,O3、O吸收紫外线。

③散射作用:散射作用既有选择性有无选择性,可见光中的蓝光、紫光最易被散射,天空呈现为蓝色。空气质量较差时,可见光都易被散射,天空呈现灰白色。

(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

①一半以上的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②地面受热后,向外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CO2吸收,低层大气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③大气受热后,向外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夜晚阴天气温高。

④全天晴,日较差大,全天阴,日较差小。

⑤效率低和成本高:比常规能源在利用中效率低、成本高。

(3)大气热状况应用

①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使得全球气候变暖: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

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深秋露水、霜、雾多出现在晴天的夜晚。

(4)影响到达地面太阳辐射的因素

①纬度因素:纬度低,正午太阳高角大,光照集中,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路径短,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多。反之的话,夏季昼长,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多。

②地形因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反之,相反。

③天气状况: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④下垫面:地面反射率等。

气象与气候知识点2

大气环流

1.热力环流

(1)最简单的一种大气环流。

①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垂直方向的大气运动,从而在同一高度面上产生气压差异,进而形成空气的水平运动。

②天气状况:A受热,气流上升,易形成阴雨天气。B冷却,气流下沉,易形成晴朗天气。

③热力环流的应用

A.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白天滨海地区易形成阴雨天气,夜晚海洋易形成阴雨、多雾天气。

B.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山坡、山顶易形成阴雨天气,夜晚吹山风,山谷和盆地气流上升,易形成雾、阴雨天气,而且山谷和盆地内多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C.城市风:城市由于人口密集,生活、交通、工业等排放大量废热使城市形成热岛、雨岛、混浊岛。

2.大气的水平运动

(1)近地面风的画法

①风向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高压,北(南)半球向右(左)偏转30?~45?。

②风的受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③三力的特点: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高压,是形成丰的源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快,它还影响风向。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不影响风速,只影响风向。摩擦力始终与风向相反,降低风速,影响风向。

(2)高空风(一般1500米以上)的画法

①风向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高压,北(南)半球向右(左)偏转90?。

②风的受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3.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

(1)三圈环流的形成因素: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因素;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动力因素。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半年北移,冬半年南移。

(3)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①受低气压控制,气流上升,降水较多。赤道低气压带——热带雨林气候。

②受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降水较少。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极地气候——冰原气候。

③受西风带控制,风从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降水较多;风由海吹向陆地,降水较多。温带海洋性气候。

④受信风带、极地东风带控制,风从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降水较少;信风带——热带沙漠气候;极地东风带——苔原气候。

⑤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雨旱两季。赤道低气压带、信风带——热带草原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地中海气候。

4.季风环流

(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①1月份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低压带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大西洋——冰岛低压。

②7月份亚洲(印度)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高压带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夏威夷高压,大西洋——亚速尔高压。

(2)季风环流的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①1月份

②7月份

气象与气候知识点3

气候

1.气温

(1)气温的时间分布规律

①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午后两点,气温最低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南)半球陆地均温最高出现在7(1)月,海洋8(2)月。北(南)半球陆地均温最低出现在1(7)月,海洋2(8)月。

③气温的日(年)较差变化:大陆大于同纬度的海洋;内陆大于同纬度的沿海;海拔低的地方大于海拔高的地方;纬度较高的地区大于纬度较低的地区;晴天大于阴天。

(2)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①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气温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②等温线北(南)半球较曲折(平直):1月份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上则向北凸出;7月份相反。

(3)气温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因素(太阳辐射):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等温线基本与纬线平行。

②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月陆地等温线向南凸,7月向北凸。

③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向一致。

④海拔(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等温线与等高线几乎平行;海拔高的地区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海拔低的地区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⑤坡向(太阳辐射、焚风效应):相同海拔,阳坡的气温高于阴坡;背风坡的气温高于迎风坡。

⑥阻挡作用:同纬度地区,有地形阻挡作用地区的冬季气温高于无地形阻挡地区。

⑦大气环流: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

⑧人类活动(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工业区)出现闭合等温线。

2.降水

(1)降水的形成条件:饱和水汽上升遇冷;充足的凝结核;水滴增大到足够掉落地面。

(2)常见类型: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对流雨和气旋雨等。

(3)分布规律: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和内陆降水少。

(4)影响降水的因素

①大气环流:受低气压带控制,降水多;受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风由较低纬吹向较高,降水多;风由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多;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受季风影响,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②海陆位置:深居内陆,大陆性强,降水少;位于沿海,受海洋影响,降水丰富。

③洋流:暖流增湿,降水较多;寒流减湿,降水较少。

④地形:迎风坡,降水多(随高度增加,降水呈现少—多—少的变化规律);背风坡,降水少(随着高度的降低,降水呈现出由多到少的变化规律);高大地形阻挡水汽进入,降水少;地势高,对流减弱,降水少。

⑤水文:水域广,降水多,反之少。

⑥植被:植被覆盖率高,降水多,反之少。

⑦人类活动:城市气温高多上升气流,形成雨岛效应;植被破坏,地面缺乏保护,气候干旱;兴修水库,降水增多;围湖造田,降水减少。

3.气候的影响因素

(1)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决定了气候的热量带和气温的高低分布。

①热带:最冷月均温在15 ℃以上。

②亚热带: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上。

③温带: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④亚寒带:最热月均温略高于10 ℃。

⑤寒带:最热月均温在10 ℃以下。

(2)大气环流

(3)海陆位置

(4)地形、地势:高大的山地由于海拔的影响,形成水热的垂直分异,从而形成气候的垂直变化。

(5)人类活动

4.气候类型的判断

(1)根据冷/热月确定南北半球

(2)根据气温确定气候带

(3)根据降水(月降水量在100mm以上进入雨季)的季节分配确定气候类型

5.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

①分布:大致在南北纬10°之间,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和亚洲印度尼西亚等。

②成因: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对流旺盛,降水量大于2000mm。

③特点:终年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

①分布: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如非洲中部大部分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

②成因:处于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地区。

③特点:终年高温,干湿旱明显交替,5~10月是雨季,11~次年4月是干季,降水量在750~1000mm。

(3)热带季风气候

①分布:大致在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为显著。只有亚洲存在这种气候。

②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③特点:终年高温,明显分雨旱两季,6~9月是雨季,10~次年5月是旱季,降水量在大于1600mm。

(4)热带沙漠气候

①分布:大致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如非洲北部大沙漠区、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

②成因: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全年降水少,降水量小于125mm。

③特点:终年高温,干旱少雨。日照强烈,气温日较差大。

(5)亚热带季风气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回归线~35°之间的大陆东岸,如我国秦岭以南,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等地。

②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③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降水量800~1600mm。

(6)地中海气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大陆西部沿海,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

②成因:处于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区。

③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降水量300~1000mm(靠近30°纬度地区降水较少,靠近40°纬度地区降水较多)。

(7)温带季风气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于北纬35°~55°之间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的华北、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只有亚洲存在这种气候。

②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③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量400~800mm。

(8)温带大陆性气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内部。如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②成因:深居内陆,距海远。

③特点:冬寒冷夏炎热,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少,降水量小于400mm。

(9)温带海洋性气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40°~60°之间的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岸狭长地带。

②成因: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③特点:终年温和多雨,日较差、年较差小,降水量750mm。

(10)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于北纬60°~70°之间的大陆。如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北部。

②成因:终年受极地气团控制。

③特点: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促,降水较少。

(11)苔原气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于北极附近的沿海。如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

②成因: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或冰洋气团控制。

③特点:全年严寒,降水少。

(12)冰原气候

①分布: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如南极大陆、格陵兰岛。

②成因:纬度最高,太阳辐射弱,受冰洋气团控制。

③特点:酷寒、烈风、干燥。

(13)高原和高山气候

①分布:高大的山地、高原。如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脉。

②成因:地势高,地形起伏大。

③特点: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6.非地带性气候

(1)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东南部沿海和中美洲的东侧等地、几内亚湾沿岸。(来自海洋的信风、地形迎风坡、沿岸暖流)。

(2)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大约在5°N~10°S之间、38°E以东的东非高原,地势高,对流运动弱,降水少于雨林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3)南亚的热带沙漠气候:塔尔(印度)荒漠,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沉气流,降水少;夏季西南季风势力无法到达;历史上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4)西风带内的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风带受山脉阻挡,背风坡降水少;沿岸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

(5)南北美洲西海岸的各种气候:南北美洲西海岸各种气候的分布范围仅局限在沿岸地区的狭长地带,形成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分布特点。主要原因是受到南北走向、雄踞美洲西侧的科迪勒拉山系的限制,各气候带不能向东延伸。

(6)南半球缺失苔原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南半球55°~65°的纬度地带内大部分是海洋。

高中地理气象与气候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2017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大气与天气、气候

★ 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

★ 高中地理中国气候知识点

★ 高中地理气候有关知识点

★ 高中地理气候类型知识点

★ 区域地理世界气候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气候分布知识点

★ 高中地理气象灾害知识点

关于气象的知识

气象常识

一、气象名词

(一)天气图与气象卫星云图

用于分析大气物理状况和特性的图统称为天气图。

主要有地面天气图

和高空天气图两种。卫星云图是气象卫星拍摄发送回来的云的,

能显示出大范围的云况,是天气预报的参考依据之一。

(二)地面等压线和

3000m

上空,

308

线

由于降水云系主要形成于

3000m

左右的上空,因而分析

700hPa

等压

面的天气形势尤为重要。气象广播中经常提到“

3000m

上空,

308

线

......

一线”,

指的是

700hPa

等压面的天气形势,为了便于理解,

故称为“

3000

上空”,

308

线就是气压为

700Pa

,位势高度为

3080m

(以什米为单位,即位势为

308

什米)的各地连成的等高线。

(三)高压、高压脊

在分析天气图时,

有些等压线是闭合曲线,

如果其中心的气压值比周

围高,

这个区域叫做高压控制的区域,

其中气压最高的地方,

称为

“高

压中心”。自高压中心向外,气压逐渐下降。由于沿各个方向气压的

下降率不同,

所以等压线不是以高压中心为圆心的一组同心圆。

气压

降得慢的部位,

等压线就从高压中心向外凸出,

该凸出部分,

叫做

“高

压脊”。在高压(或高压脊)控制的地方,空气由于受地球自转的作

用,不断沿顺时针方向向外流散,在它的上空,就会有空气下沉补充

流走的空气。在高压中心附近,一般都是晴到少云天气。

(四)低压、低压槽

在分析天气图时,

如果闭合等压线内的气压比周围低,

就称为低气压

(简称

“低压”)

低压区域内气压最低的地方,叫做“低压中心”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是一种发生在海洋中的现象,其显著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现异常的增温现象.

由于热带海洋地区接收太阳辐射多,因此,海水温度相应较高.在热带太平洋海域,由于受赤道偏东信风牵引,赤道洋流从东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高温暖水不断在西太平洋堆积,成为全球海水温度最高的海域,其海水表面温度达29℃以上,相反,在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却较低,一般为23~24℃,由于海温场这种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使热带西太平洋呈现气流上升,气压偏低,热带东太平洋呈现气流下沉,气压较高.

正常情况下,西太平洋上升运动强,降水丰沛,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大气为下沉运动,降水量极少.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赤道西太平洋海域的大量暖海水流向赤道东太平洋,致使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下降,大气上升运动减弱,降水也随之减少,造成那里严重干旱.而在赤道中、东太平洋,由于海温升高,上升运动加强,造成降水明显增多,暴雨成灾.

厄尔尼诺现象是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不稳定状态下的结果.据统计,每次较强的厄尔尼诺现象都会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异常,由此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1997年是强厄尔尼诺年,其强大的影响力一直续待至1998年上半年,我国在98年遭遇的历史旱见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

由于厄尔尼诺现象给全球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这种现象已成为当今气象和海洋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感冒与天气

在我国很多地方,感冒都被称为“着凉”,可见感冒与天气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感冒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冬春季节为多发期,因为流感病毒容易寄生在低温、干燥的寒冷环境里.中医也认为,当气候突然变化、寒暖失常之时,风邪病毒最易侵袭人体.

临床实践也表明,每当发生一次“天气突变”,感冒的人数常常也就 随之突增.“天气突变”主要表现在气温、气压、降水、风、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上,一般都是由锋面天气系统带来的(锋面,即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界面),尤其是冬春季,北方冷空气不时南下,锋面活动更为频繁,常常诱发感冒或出现其它病症.

人患感冒的症状会因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即所谓的“四时感冒”:风寒感冒(冬季受风寒或春季降温所致)、风热感冒(春天温度高或秋冬天升温所致)、夹湿或夹暑感冒(夏季湿度大、温度高所致)、夹燥感冒(秋季空气干燥所致).其中前两种感冒症状是一般的头疼、发热、鼻塞流涕等,而第三种感冒则常伴有胸闷、骨节疼痛症状,夹燥感冒则一般伴有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舌红等症状.

因此,“因天制宜”应成为预防感冒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熟悉本地天气和气候变化规律的前提下,注意收听和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当天气发生突变时,要及时更换衣被,注意保暖,以防受凉而诱发感冒;在天气突变后的一两天内,要尽可能地少去公共场所,以防被传染上感冒.

关于“高中地理气象与气候知识点”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